前两天在基辅的一个小餐厅里,邻桌的乌克兰大爷突然站起来,对着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新闻大声吼了几句,然后坐下继续喝他的茶,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餐厅里的其他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该聊天的聊天,该吃饭的吃饭。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刚到乌克兰时的震惊。作为一个从北京来的中国人,我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网上的各种攻略看了不少,什么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都有所了解。但真正生活在这里半年多以后,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攻略里写不出来的,甚至是我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
今天想说几句可能不那么中听的真话。不是要抱怨什么,也不是要贬低谁,只是觉得真实的生活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一件让我困惑的事:他们对"面子"这个概念的理解
记得刚来不久,我在一个国际学生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叫米哈伊洛的当地小伙子。那天晚上,大家都在分享各自国家的有趣文化,轮到他的时候,他很直接地说:"说实话,我们国家现在经济不好,很多年轻人都想离开。我也想去德国或者波兰找工作,这里机会太少了。"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换作是我们中国人,哪怕心里这么想,在这种场合也不会这么直白地说出来吧?特别是对着一群外国人。我们总觉得要维护国家形象,要说点正面的东西。
后来和米哈伊洛熟了,我忍不住问他:"那天你那样说,不觉得有点..."我想说"丢脸",但又觉得这个词太重了。
他很奇怪地看着我:"有点什么?我只是说了实话啊。难道要我撒谎说我们这里很好吗?"
"但是在外国人面前..."
"在外国人面前就要撒谎?"他更困惑了,"你们中国人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们吗?"
这个对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维护集体荣誉,要在外人面前展示最好的一面。这本身没有错,但有时候确实会让我们习惯性地包装自己、包装现实。而他们似乎更愿意直面问题,哪怕这个问题让人不舒服。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其中一个乌克兰女孩安娜突然说她昨天被公司解雇了,说得很平静,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其实我工作表现确实不好,迟到次数太多了。"
我当时心想,这要是在我们那儿,被解雇这种事多少有点难堪,一般人不会主动提起,更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但安娜就这么自然地说了,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找借口。
朋友们也很自然地安慰她,给她一些建议,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慢慢地我发现,他们对"丢脸"这件事的理解和我们真的不一样。我们觉得丢脸的事,他们可能觉得很正常。而我们觉得正常的一些"维面子"的做法,他们可能会觉得虚伪。
这不是说谁对谁错,只是价值观的不同。但说实话,有时候我还是会不习惯他们这种过度直接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在一些我觉得需要委婉处理的场合,他们的直白有时候会让气氛变得尴尬。
第二件让我重新思考的事:他们对时间和效率的理解
刚来的第一个月,我去办学生居留许可。按照预约时间上午10点到了政府办事大厅,结果工作人员告诉我,负责我这块业务的人今天请病假了,让我改天再来。
"那能不能其他人帮忙处理一下?"我问。
"不行,每个人负责不同的业务。"
"那我能预约明天吗?"
"明天是周五,下午不上班。下周一你再来吧。"
我当时心里那个急啊。在国内,这种情况多少会有个备选方案,或者至少会道个歉什么的。但这里的工作人员说得很平静,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个例。在这里,很多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定义和我们不太一样。对他们来说,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为了效率而增加额外的压力。
有一次我去银行办业务,前面排了大概20个人。我算了一下时间,每个人平均需要10分钟,我至少要等3个小时。正准备改天再来,旁边一个大妈看出了我的焦虑,用英语对我说:"年轻人,着什么急?这里就是这个节奏。"
她说得很平静,甚至还带着点善意的笑容。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我的期望有问题。在我们的文化里,效率几乎等同于服务质量,排队3小时是不可接受的。但在这里,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个节奏,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房东伊万。这个60多岁的老头,修个水龙头能用一整个下午。他会先喝杯茶,然后仔细研究问题,再去找工具,找到工具后又要休息一下,抽根烟再开始干活。整个过程慢条斯理,但最后总是能修好。
刚开始我还催他,后来发现根本没用。他会很耐心地跟我解释:"急什么?要做就做好,做好了就不会再坏。"
说实话,这种节奏有时候真的让我抓狂。特别是刚来的那几个月,我总是很着急,想要快速解决各种问题。但慢慢地,我开始理解他们的逻辑了。他们不是效率低下,而是对"什么是重要的"有不同的理解。
对他们来说,把事情做对比把事情做快更重要。这种价值观在我们追求效率的文化背景下,确实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不得不说,有时候这种慢节奏也挺治愈的。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这种节奏有时候确实会影响竞争力。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想要离开,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第三件改变我认知的事:他们对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坚持
在国内的时候,我习惯了邻居之间会互相关心,偶尔串串门,有什么事情大家也会互相帮忙。所以刚搬进基辅的公寓时,我主动去敲邻居的门自我介绍,想着建立一下良好的邻里关系。
第一家开门的是个30多岁的女士,我用英语说:"你好,我是新搬来的邻居,住在隔壁。"
她有点惊讶,看了我几秒钟才说:"哦,你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气氛有点尴尬,我只好说了句"很高兴认识你"就回去了。
后来我又尝试了几家,反应都差不多。大家都很礼貌,但明显不太想深入交流。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英语有问题,还是他们对外国人有什么偏见。
直到有一天,我在楼下遇到了住在楼下的老爷爷维克托,他的英语还不错。聊天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件事,他笑了笑说:"小伙子,这里的人比较注重个人空间。不是不友善,而是觉得没必要和邻居太熟。"
"那如果我有什么急事需要帮忙呢?"
"真的急事当然会帮,但平时大家都习惯各过各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在家里听音乐,声音可能有点大。在国内,邻居一般会先敲门提醒一下,如果不行可能会直接打电话投诉。但这里的邻居直接打电话给物业了。
物业的人很客气地告诉我,希望我能注意一下音量。我有点不好意思,想去跟那个邻居道个歉,但物业的人说不用,他们不想直接对话,通过物业处理就行了。
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有点冷漠,但后来我慢慢理解了他们的逻辑。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尊重个人边界的方式。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不被打扰,也有权利不和任何人发生不必要的社交接触。
还有一次,我在超市排队的时候,前面一个大妈的手机响了。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直接挂断了。手机又响,她又挂断。我心想这么急的电话为什么不接呢?
后来手机第三次响起,她才接了,说话声音很小:"我在排队,等下给你回电话。"然后就挂了。
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有点不近人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对公共空间里其他人的尊重。她不想让自己的私人通话打扰到别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同学奥列格。我们认识了几个月,关系还不错,但我发现他从来不会主动询问我的私人生活。不会问我家庭情况,不会问我的感情状况,甚至不会问我为什么选择来乌克兰。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对我的背景不好奇吗?"
他想了想说:"好奇啊,但我觉得你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如果你不说,可能是不想说,我为什么要问呢?"
这种尊重个人隐私的态度,确实和我们习惯的关心方式不太一样。我们的关心往往是主动的、热情的,有时候甚至是有点"侵犯性"的。而他们的关心是被动的、尊重的,给对方充分的选择权。
说实话,刚开始我觉得这样太疏远了,缺少人情味。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好处。你不会被强迫分享不想分享的事情,也不会因为拒绝别人的关心而感到内疚。
第四个让我深思的观察:他们对"成功"的定义
我的乌克兰语老师叫娜塔莎,40岁出头,单身,没有孩子。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这可能会被认为是"人生不够完整"。但她过得很充实,每天教学,周末会去画画或者参加读书会,偶尔还会一个人去其他国家旅行。
有一次课后聊天,我无意中问她有没有想过结婚生子的事。她很坦然地说:"我试过几段感情,但都没有遇到真正合适的人。与其为了结婚而结婚,不如一个人过得舒服。"
"那你父母没有压力吗?"
"一开始有,但后来他们看我过得挺好,也就不说什么了。"
这种对生活选择的坦然,让我有点震惊。在我们的文化里,结婚生子几乎是人生的必修课,不完成就会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但她完全没有这种焦虑,也不觉得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辩解什么。
还有我的房东伊万,这个老头年轻时是个工程师,后来苏联解体,工厂关闭,他就靠出租房子和偶尔做点修理工作生活。按照世俗标准,这可能算是"人生的失败",从专业技术人员沦为房东和修理工。
但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失落或者不甘。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要做大事,要成功。现在觉得能养活自己,有个安稳的地方住,有朋友可以聊天,这就够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没有自怜,也没有不甘,就是单纯的接受和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经常说的"内卷"和"躺平"。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这种不追求更高成就的心态可能会被认为是"没有上进心"。但在这里,这似乎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态度。
我还注意到,这里的人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似乎也不太高。我的同学们大多住在比较简单的公寓里,穿着也很朴素,但他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相反,他们会把更多的钱花在旅行、看演出或者学习新技能上。
有一次,我和几个当地朋友去咖啡馆,其中一个女孩安娜穿着明显有点旧的外套。在我们那里,和朋友出去可能会专门买件新衣服,至少要穿得体面一点。但她完全不介意,聊起天来也很自信。
后来我才知道,她把本来打算买新衣服的钱用去学了陶艺课程。她说:"衣服能穿就行,但学会做陶艺是一辈子的技能。"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经常为了面子而购买一些并不实用的东西,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做一些并不喜欢的选择。而他们似乎更关注内心的满足感和实际的需求。
当然,这也可能和经济条件有关系。在一个物质相对不那么丰富的环境里,人们可能会更加理性地分配资源,更加珍惜精神层面的满足。
第五个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发现:他们对争论和冲突的态度
刚来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国际学生的讨论小组。话题是关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讨论进行得很激烈,几个欧洲学生和几个亚洲学生观点完全相反,争得面红耳赤。
我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种公开的争论,特别是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是比较尴尬的。我们更习惯"求同存异",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比较委婉地表达。
但让我惊讶的是,争论结束后,大家很自然地一起去喝咖啡,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其中一个最激烈的争论者,波兰女孩卡西亚,还主动请我喝咖啡,问我为什么在讨论中这么安静。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太习惯这种...激烈的讨论。"
她笑了:"这只是讨论啊,又不是人身攻击。有不同观点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你们刚才争得那么厉害..."
"争论观点和人际关系是两回事啊。我可以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认为你是个好人。"
这个观念对我来说有点颠覆。在我们的文化里,"和气生财",人际关系往往比观点争论更重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维护关系的和谐。
后来我注意到,乌克兰人在讨论问题时确实很直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他们认为错误的地方,也不会因为对方可能不高兴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他们也很能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不会因为观点不合就产生个人恩怨。
有一次,我和米哈伊洛讨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我比较自豪地介绍了我们的高考制度,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但他直接说:"这听起来太残酷了,把所有孩子都逼到一个独木桥上。"
当时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他对我们的制度不够理解。但他继续说:"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我只是觉得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后来我们又聊了很多别的话题,他的态度一直很友善。我渐渐明白,他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并不意味着他对中国或者对我有什么负面看法,这只是他的一个观点而已。
这种把观点和情感分开的能力,确实值得学习。在我们的文化里,批评一个人的观点往往会被理解为对这个人的不尊重,所以大家在表达不同意见时都会比较小心。但这样的结果是,很多真正的讨论都被避免了,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深入的探讨。
当然,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有时候也会带来问题。有些话虽然是事实,但说出来确实会伤人。怎么在坦诚和善意之间找到平衡,这可能是每个文化都在摸索的问题。
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这里生活了半年多,我也看到了一些让我困扰的现象。比如,有些年轻人对未来确实比较悲观,觉得在这个国家看不到太多机会。有些老年人对过去的怀念超过了对现在的关注。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腐败、效率低下等等,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发现,即使面对这些问题,大部分人还是保持着一种相对乐观的心态。他们不会刻意回避问题,也不会过度抱怨,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种务实的态度,有时候让我觉得很钦佩。他们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困难而完全放弃努力,也不会因为一些系统性问题而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
当然,这种接受现状的态度有时候也让人担心。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过分的适应有时候可能会错过改变的机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
回过头看这半年多的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我不能说乌克兰人的生活方式就比我们的好,也不能说我们的就比他们的好。但这种不同的生活体验,确实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什么是真正的礼貌?是委婉地避免冲突,还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是达到社会期望的标准,还是找到内心的平静?什么是好的人际关系?是热情的关怀,还是尊重的距离?
我想,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这种对比和思考。当我们跳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样的问题时,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说实话,有时候我还是会想念国内的便利和效率,想念那种熟悉的人际关系模式。但同时,我也开始欣赏这里的坦诚和个人空间,开始理解这种不同的生活节奏。
可能这就是生活的复杂性吧。没有完美的地方,也没有完美的文化。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那些与我们不同的选择。
毕竟,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趣,不就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吗?
炒股配资资讯,配资公司网站,股票配资炒股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