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很多人都爱用中药来泡水喝,觉得能补身体,但往往单用一味药,要么没效果,要么喝着喝着就上火了。其实啊,中药讲究配伍,搭配对了,效果才能出来。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三组,中医常用的经典搭配。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一组:人参和麦冬人参补气的名气不用多说,很多人觉得气虚就喝人参水,可喝几天就发现口干舌燥、心里发慌,甚至喉咙疼,这就是没配好的问题。中医讲,人参性温,补气力道足,但要是单用久了、量大了,很容易耗伤身体里的津液,自然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这时候就得配上麦冬,麦冬性微寒,能滋阴生津,正好能制约人参的温燥劲,一边补气一边补津液,这样人参补进去的气才能被身体好好吸收,不会变成燥火,喝着也舒服,补气效果还更扎实。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组:当归和川芎当归被誉为'补血圣药',但《黄帝内经》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单纯补血就像给堵塞的水管注水,反而会加重淤滞。这时候就得加川芎,川芎能活血行气,力道还比较温和,跟当归搭在一起,既能跟着当归一起补血,又能把当归的滋腻化开,让补进去的血能顺畅地在身体里运行,做到 “补血不滞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三组:茯苓和白术现在很多人湿气重,总觉得身体沉、舌苔白腻,就想着用茯苓泡水祛湿,可喝了一两个月,湿气还是没怎么消,甚至觉得胃口变差了。
这是因为茯苓虽然能健脾排湿,但它健脾的力道比较弱,只能把已经形成的湿排出去,却没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中医讲 “脾主运化水湿”,湿气重的根源大多是脾虚,要是脾的运化能力没提上来,排出去的湿还会再生成。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所以茯苓得跟白术搭配,白术健脾的效果比茯苓强,能直接把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提上去,一边靠白术健脾堵源头,一边靠茯苓排湿清存量,这样祛湿才彻底,也不会因为光排湿而伤了脾胃,喝一段时间就能明显感觉身体轻快不少。
其实中药配伍的讲究,核心就是 “取长补短”,没有哪种中药是万能的,单用容易有偏差,搭配对了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要是你平时也爱用中药调理,别只盯着单一药材,或者找专业医生辨证,根据自己的情况搭配,才能既安全又有效,避免走喝了没效果还上火的弯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资讯,配资公司网站,股票配资炒股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